蜂蜜旅游资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自驾游

文章内容

武侯祠三义庙对联_武侯祠三义庙

tamoadmin 2024-09-04
1.成都一日游必去的地方有哪些2.成都武侯祠是什么样的?3.成都武侯祠被称为三绝碑的理由是什么在三在,亡三亡,而今享祀犹同伴; 合义合,战义战,自昔铭勋匪异人。

1.成都一日游必去的地方有哪些

2.成都武侯祠是什么样的?

3.成都武侯祠被称为三绝碑的理由是什么

武侯祠三义庙对联_武侯祠三义庙

在三在,亡三亡,而今享祀犹同伴;

合义合,战义战,自昔铭勋匪异人。 (三义庙拜殿)

丕著勋名,一代君臣扶社稷;

重兴土木,全川士卒仰威名。 (三义庙拜殿)

异姓胜同胞,应不数曹氏昆季;

丹心昭白日,能再延汉室河山。 (三义庙拜殿)

遗庙近昭陵,问魏吴而今安在;

万年垂汉统,看英雄此日何如。(三义庙大殿)

矢肝胆于桃园,当年臣主称三义;

囗囗名于竹策,此日英灵镇两川。(三义庙大殿)

义烈重桃园,世载益梁存汉祀;

勋名昭竹帛,千秋灵爽佐清朝。(三义庙大殿)

叹英雄自昔如斯,虽当戎马驱驰,常怀北阙;

问吴魏而今安在,争以君臣俎豆,永重西川。 (三义庙大殿)

成都一日游必去的地方有哪些

成都武侯祠是纪念刘备、诸葛亮等蜀汉英雄人物庙宇所在。它肇始于蜀汉昭烈帝章武元年(221年)刘备惠陵修建时,在修建惠陵的同时也修建了汉昭烈庙。

约在公元500年前后南北朝时期,武侯祠从成都“少城”迁建惠陵、汉昭烈庙旁,这格局持续到明代。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明蜀献王朱椿到武侯祠朝拜,以“君臣宜为一体”为由,将惠陵、汉昭烈庙、武侯祠合为一体,由于诸葛亮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影响超过刘备,民间习惯称为“武侯祠”。

成都武侯祠的文物区主要由惠陵、汉昭烈庙、武侯祠、三义庙等组成,主体建筑为武侯祠。武侯祠分大门、二门、刘备殿、过厅、诸葛亮殿、三义庙等,排列在从南到北的一条中轴线上。祠内供奉刘备、诸葛亮等蜀汉英雄塑像50尊,区域内还有众多的关于诸葛亮和三国文化的碑刻、匾额等。

武侯祠的园林区,位于武侯祠西侧,原是民国时期四川省刘湘的墓园,区域内有石牌坊大门、三洞门、四方亭、荐馨堂、墓室等建筑,是西南地区惟一一座北方风格的陵园建筑群。武侯祠毗邻锦里(锦里民俗区),可以一并游玩。

成都武侯祠是什么样的?

成都一日游的最佳地方:宽窄巷子、锦里、武侯祠、杜甫草堂、熊猫基地、文殊院、都江堰、青城山、遗址、青羊宫等等。

1、宽窄巷子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在平定了准葛尔之乱后,选留千余兵丁驻守成都,在当年少城基础上修筑了满城。民国初年,当时的城市管理者下文,将“胡同”改为“巷子”。

2、锦里

传说中锦里曾是西蜀历史上最古老、最具有商业气息的街道之一,早在秦汉、三国时期便闻名全国。在锦里,总有一处让你魂萦梦系。

3、武侯祠

武侯祠是民众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肯定和赞誉的载体,也是三国遗迹源头,由汉昭烈庙、武侯祠、惠陵、三义庙四部分组成,属于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的文化遗产保护区。

4、杜甫草堂

草堂占地面积近300亩,仍完整保留着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和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修葺扩建时的建筑格局,照壁、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两旁配以对称的回廊与其它附属建筑。

5、熊猫基地

基地以造园手法模拟大熊猫野外生态环境,大熊猫产房、熊猫饲养区、科研中心、熊猫医院分布有序,若干处豪华熊猫“别墅”散落于山林之中。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成都

成都武侯祠被称为三绝碑的理由是什么

武侯祠位于成都老南门外的武侯大街,是纪念三国蜀国丞相诸葛亮的祠堂。诸葛亮生前封武乡侯,死后溢号忠武侯,后人便尊称他为武侯。

武侯祠始建年代无资料可详考。但是从杜甫诗《蜀相》中“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宫城外柏森森”的诗句来看,至少在唐代,武侯祠已经建于柏树森森的成都南郊。由一些资料可知,在唐、宋时代,武侯祠与刘备庙毗邻。明代初年,祠庙合并为一。明代末年,祠庙毁于战火。今天看到的武侯祠,是清代康熙十一年(1672)在旧址上重建的。重建时,以前后两大殿分祀刘备与诸葛亮,形成了君臣合庙的特有格局。但清代的工匠在不违反封建君臣尊卑礼制的前提下,巧妙地突出了诸葛亮的地位。现今武侯祠的正门匾额上赫然写着“汉昭烈庙”四个大字,汉是刘备的称号,昭烈是刘备死后的谥号。但历代人民出于对诸葛亮的仰慕与爱戴,一直称其为“武侯祠”。

武侯祠占地约56亩,古柏苍翠,红墙环绕。主体建筑坐北面南,布列在一条中轴线上,有大门、二门、刘备殿、过厅、诸葛亮殿五重,西侧为刘备陵园。二门至刘备殿与东西廊,过厅至诸葛殿东西两厢房,形成两组四合建筑结构。轴线建筑两侧配有园林景点和附属建筑。祠内有蜀汉历史人物泥塑像47尊,碑碣50多块,匾联60多幅,鼎、炉、钟、鼓10余件,堪称研究蜀汉历史的博物馆。

大门到二门道路的两侧,立有六通高大的石碑。一通为唐代刻建,一通为明代刻建,四通为清代刻建。其中唐代的“蜀汉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最负盛名,高3.67米,是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剑南西川节度使武元衡率其僚属27人,来武侯祠祭拜诸葛亮后刻建的。由唐朝著名宰相裴度撰文,著名书法家柳公绰(柳公权之兄)书写,名匠鲁建镌刻,碑文对诸葛亮短暂而悲壮的一生,作了重点褒评,极力称颂他治蜀的文治武功,对他鞠躬尽瘁、力图统一的精神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明中叶四川巡按荣华游武侯祠后,为碑写跋语,盛赞裴度“文体绝正”,柳公绰“笔法遒劲”,鲁建“技艺精良”,故后世称为“三绝碑”。清碑记载了祠庙重建和维修的情况,明碑着重介绍了祠庙的历史沿革。

进二门,见长廊壁上有37块石碑,每块高63厘米,宽58厘米,碑文为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笔力道劲,刻工精良,相传此墨迹为南宋著名抗金将领岳飞手书。据说,他在抗金途中,宿于南阳武侯祠,应道士之请,书写了前后《出师表》,当时满怀,一气呵成。

穿越金碧辉煌的二门,即看到高大宽敞的刘备殿。殿的正中,供奉着刘备的贴金泥塑坐像,像高3米,头戴天平冕冠,身着黄袍,手捧朝天圭玉,宽面大耳。左侧陪祀的是他的孙子刘谌。刘谌是刘禅的第五子,在魏国邓艾军队进逼成都时,他苦谏父亲应战,但刘禅不听。他悲愤至极,去祖庙哭诉后,先杀妻子,而后自杀。刘备像右侧原有刘禅的像,由于他不仅不能保住父业,而且不知亡国之耻,在宋代,他的像就被毁掉,自此没有再塑。两侧偏殿,分别供奉着关羽、张飞等人,与殿相接的东西两廊,是蜀国的28位文臣武将的彩绘泥塑像。东侧的文臣廊房以庞统为首;西侧武将廊房由赵云领衔。再绕到两侧偏殿,东配殿有关羽父子和周仓的塑像,西配殿有张飞祖孙三代的塑像。

穿过刘备殿,过桥廊,就到了武侯祠。此祠近于民居风格,祠周围点缀有翠竹和峰石。祠内诸葛亮像在正中的龛台上,羽扇纶巾,身披金袍,凝目沉思。塑像两侧还有其子诸葛瞻、孙诸葛尚陪祀。像前的三面铜鼓相传是诸葛亮带兵南征时制作的,白天用来煮饭,晚上用来报警,人称“诸葛鼓”,鼓上有精致的图案花纹。殿的门楣楹柱上挂满了前人留下的匾联,都是歌颂诸葛亮业绩和人品的。其中最有名的是悬挂在殿内正中的一联,为清末云南剑川人赵藩撰书,即“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这幅对联是武侯祠匾联中的上品,也是我国名联之一,对诸葛亮的用兵和施政作出了客观的评价。在殿内的两侧厢房内,陈列着木刻诗文。东厢为木刻的《隆中对》和《出师表》,西厢有、、梁漱溟等人的墨宝共12幅。

出诸葛亮殿,就是三义庙,因祭祀桃园三结义的刘、关、张而得名。三义庙始建于清康熙年间,为四进五殿,现仅存拜殿、正殿,成四合院布局。此庙原在成都市中心的提督街,19年因城市建设的需要,迁建于此。正殿原塑有刘备、关羽、张飞的泥像,后毁损,迁建后重塑于庙堂之上,另廊房两壁新增10幅三国故事线描石刻画,画稿均取自明代《三国演义》版本。

出三义庙西行,沿武侯祠西侧廊房前行,至红墙夹道就是史书上称为“惠陵”的刘备墓地。史载,刘备于223年4月病逝于白帝城后,运回成都安葬,墓中还葬有刘备的先后死去的甘、吴二位夫人。刘备墓封土高12米,有一道180米长的砖墙环护,墓前有清乾隆年间立的“汉昭烈皇帝之陵”石碑一通和寝殿。武侯祠不仅让人联想起远去的历史硝烟,还体味到“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的悲怆。

成都武侯祠被称为三绝碑的理由是什么:因裴、柳、鲁三人皆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此碑文章、书法、镌刻均精湛绝伦,故得此名。

武侯祠(Wuhou Shrine),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武侯祠大街231号,始建于蜀汉章武元年221年,原是纪念诸葛亮的专祠,亦称孔明庙、诸葛祠、丞相祠等,后合并为君臣合祀祠庙。

武侯祠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是民众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肯定和赞誉的载体,也是三国遗迹源头。

由汉昭烈庙、武侯祠、惠陵、三义庙四部分组成,属于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的文化遗产保护区。1961年3月4日,武侯祠被中华人民共和国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蜀汉章武元年(221年),惠陵、汉昭烈庙始建。南北朝时期,武侯祠始建,且与惠陵、汉昭烈庙同在一个区域。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蜀献王朱椿对武侯祠和汉昭烈庙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修缮和整合,废除原在汉昭烈庙西侧的武侯祠,把诸葛亮像移入汉昭烈庙内刘备像东侧,关羽、张飞像排列于西。四川的官吏将北地王刘谌、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和镇守关口格斗而死的傅佥也陪祀庙内。

清康熙十年(1671年),在川湖总督蔡毓荣的倡导下,四川按察使宋可法、抚蜀大中丞罗森、四川督学使张含辉、四川布政使金儁等官员的共同捐资下,由宋可法主持武侯祠修复工程。

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武侯祠修复工程完成。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四川巡抚于养志就武侯祠的一些梁柱、椽桷腐朽糟坏者予以更换,对垮塌的墙垣及时予以培修。

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武侯祠三义庙因焚香引起大火被毁。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武侯祠三义庙重建。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四川总督李世杰命华阳知县程煜、成都县丞黄铣对武侯祠进行培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