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蜜旅游资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自驾游

文章内容

九龙洞风景区_铜仁九龙洞风景区

ysladmin 2024-07-20
九龙洞风景区_铜仁九龙洞风景区       最近有些日子没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九龙洞风景区”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领域还比较陌生,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而写的,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其中的奥秘吧。1.铜仁九龙洞旅游景区介绍2.镇
九龙洞风景区_铜仁九龙洞风景区

       最近有些日子没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九龙洞风景区”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领域还比较陌生,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而写的,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其中的奥秘吧。

1.铜仁九龙洞旅游景区介绍

2.镇远回遵义要经过哪些景区

3.想知道:三明九龙洞在那里 在哪?

九龙洞风景区_铜仁九龙洞风景区

铜仁九龙洞旅游景区介绍

       景区介绍:

        铜仁九龙洞风景区是一个以大型天然喀斯特溶洞为主景的自然观光风景区,洞内钟乳石林立,五光十色,晶莹剔透,千姿百态,妙趣横生,各种石花、石幔、石鸟、石兽随处可见,栩栩如生;洞外优美的锦江风光、东山寺、明清民居古建筑等人文景观与洞连成一片,自然与人文兼容并美,自古就有黔中各郡邑,独美于铜仁的赞誉。

        九龙洞风景名胜区位于铜仁城东17公里的骂龙溪右侧观音山山腰,山中峭壁嶙峋、雄奇险峻、漫山翠竹,绿意森然,与山后更高的六龙山及山前秀丽的.锦江河,一同构筑了一道壮丽的外景。

        相传六龙山上有六条黄龙,相邀锦江中的三条青龙来洞中相聚,九龙来到洞中,见这蓬莱仙境般的洞府,顿时私欲,都想将洞府据为已有,相争不休。待到鸡鸣天亮时,谁也无法返回原来的居所了,只得盘踞在洞内深处的一巨型彩柱上,再也不能脱身。山下有条小溪,因九龙争洞相闹,人们不得安宁,就骂龙不止,遂有九龙盘柱、骂龙溪之名,九龙洞也由此得名。

        门票价格:90元/人

        到达方式:从同仁市区乘船去九龙洞往返只需50元/人,单程30元/人(建议乘船去,可以饱览锦江的风光),汽车10-20元左右。

        开放时间:8:30-17:30

        最佳游览时间:四季皆可

镇远回遵义要经过哪些景区

       九龙洞的地名由来

       相传六龙山有六条黄龙,它们邀请锦江河中的三条青龙一同到观音山山洞中相聚,九条龙见到仙境一样的洞府,顿时私欲,都想将洞据为己有,互相争抢不休。

       等到鸡叫天亮后,谁也无法返回原来的居所了,只得盘踞在洞内深处的一个巨型彩柱上,再也不能脱身。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洞称为“九龙洞”。

扩展资料

       十里锦江,十里画廊。早在明清时期,铜仁就有“锦江十二景”,包括“文笔凌云”、“东山楼阁”、“云彩江声”、“渔梁夜月”、“水星观鱼”等等。锦江十二景,风韵独具,冠誉黔中,而九龙洞算得上是“锦江十二景”中绝美的去处。

       1987年,九龙洞被列为贵州省第一批十大风景名胜旅游区之一。位于铜仁城东17公里的骂龙溪右侧观音山山腰,其山峭壁嶙峋、雄奇险峻、漫山翠竹,绿意森然,它背靠更高的“六龙山”,面临秀丽的锦江河,为九龙洞铺设了一幅壮丽的外景。

       “九龙洞”广大恢宏,宽70多米,最宽处达100米左右,高30--70米不等。现已探明部分,洞长2258米,总面积约7万平方米。洞内有7个大厅,已向游人开放3个大厅共12个景区。单是石柱、石笋就有数百根之多,30米以上的石柱有8根,20米以上的有6根,10米以上的有18根。

       另外,还有一竖井状的天厅和一条地下河。各厅洞中有洞,洞内厅厅相连,石笋、石柱、石花、石幔等漫布各厅各洞,各具特色,千姿百态,景象万千。风景区自然条件优越,气候宜人,自然人文景观星罗棋布。

       九龙洞是一个大型天然喀斯特溶洞,洞内钟乳石林立,五光十色,晶莹剔透,千姿百态,妙趣横生,各种石花、石幔、石鸟、石兽随处可见,栩栩如生。其中高20米以上的钟乳石柱有数十根之多,最高一根高达39.98米,直径16.4米,为世界罕见,国内之最。

       加上优美的锦江风光、东山寺、明清民居古建筑等人文景观与洞连成一片,具有极高的品位和价值,是贵州重要的旅游科研避暑胜地,自古就有“黔中各郡邑,独美于铜仁”的赞誉。

       锦江十二景包括

       1、东山楼阁

       东山是铜仁城的最高处,山上林木苍劲茂密,覆盖山巅,站在山上,高可凌霄汉,俯可观江流。旧时东山有大观楼、又峰阁等诸多景点。东山楼阁旧时被誉为“铜江十二景”之冠。1990年,东山建全国首家“傩文化博物馆”,值抗战胜利50周年之际,又在东山修建了一座风格别具的“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2、中流砥柱

       城南大小两江汇合处,有巨石屹立江心,其上曾多次建有亭阁,俗称“铜岩”,又称中流砥柱。

       3、云彩江声

       东山,有一面临水,其处绝壁如削直插江底,其下江水深不可测,崖壁上原有“云彩江声”四个大字,不知是什么年代留下来的,也不知是什么人书写的。

       据旧志记载:数百年间,其处从未被苔藓覆盖,也未被风雨磨损,但那四字却早已漫漶(文字、图画等因磨损或浸水受潮而模糊不清)而荡然无存了,到了清朝同治年间,知府袁开第又补写了“云彩江声”四字于崖间。?

       时至今日,袁知府的“云彩江声”四字仍高居峭壁之上,俯瞰锦江东去,只是自下游六家洞电站大坝建成后,其处已是江水潺缓,涛声不再。

       4、两江春色

       大、小两江流汇于城南,夹岸多有桃树、李树。每当春天来临,和风拂煦,春水方起,花香柳绿,万紫千红,看上去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一样,春满人间。铜仁春天的景色,两江春色是最美的。

       5、渔梁夜月

       锦江在下游被一座南山阻挡,就像找不到流走的去处,那里有个滩叫渔梁滩。的人在滩上筑起渔梁,晚上星星点点的渔火与洁白的月光交相辉映,其时最为幽雅寂静。淦梁滩的上方就是文笔、太乙等峰峦。

       6、文笔凌云

       文笔峰在铜仁城南的对岸,其峰高插入云端,陡峭如削。每当旭日东升,朝霞偶尔掩映在山巅之上,天幕就像五色纸一样绚丽多彩,不愧为铜仁城的一大奇观。

       7、金鳞游泳

       铜仁岩的上游有一石头,下临锦江河面,其形状就像条鱼一样,老百姓称之为鲤鱼嘴。每当江面微波荡漾,那块石头就象鱼在不停地游动,古人在此山石上建起一座古刹,四周栽上茂密的翠竹,称为金鳞寺。鲤鱼仍在锦江游泳,金鳞寺却不知毁于何年何代。

       据民间传说,大江上游有鹭鸶岩的鹭鸶振翼欲扑,小江上游有猫猫岩(民族师范处)的猫在虎视眈眈,下游渔人在渔梁滩等候捕捉,支流木杉河渔网田(谢桥附近)的渔网早已张开,此鱼网早已张开,此鱼无路可去,只好在此现身,不再游走。

       8、西岭归樵

       铜仁城的西郊,山坡绵延,山上草木茂盛,城内百姓所需的柴禾,都在这里砍伐。每当傍晚时分,夕阳西下,樵夫们砍柴归来,一路唱着山歌,前后呼应,酣畅欢快。

       9、玉屏晴雪

       据府志记载:黉宫的南面有一座山,山的顶端拱如屏风,每当雪后晴日,山顶仍有许多积雪,银光炫目灿烂,望之就像琼楼玉宇一般,是非常绚丽的景观。

       10、南岳飞泉

       南岳飞泉距离铜仁城北门有数里远,在小江的南岸,有两座并立一起山峰,山间溪水从中间落下,飞流千尺,望上去就像玉龙从天空降下来一样。

       11、石笏朝天

       城东2公里处临江兀立一峰, 形若古代官员持笏朝拜;亦称传说中八仙之一曹国舅手持的笏遗留在此。

       12、六洞岚光

       六洞是靠近县城的第一泉,其味甜而透凉,其水可供百亩田的灌溉。那地方树木成荫,水雾弥漫,并建有一亭子用来祭祀泉神,在那里祷告求雨非常灵验。其处石头上刻的“天乳真源”四字,是清嘉庆年间的太守王湛恩留下的。

       人民网--7.九龙洞(《字宝宝乐园系列丛书》——游中国·贵州篇)

       中国网--黔中各郡邑 独美于铜仁

想知道:三明九龙洞在那里 在哪?

两地之间的景区有九龙洞风景区,纳雍大峡谷,青岩古镇。

       1、九龙洞风景区:位于镇远县境内,是一个以洞穴景观为主的自然风景区,洞内景色美丽。

       2、纳雍大峡谷:位于纳雍县和遵义市交界处,是一个集山峡、瀑布、溶洞为一体的自然风景区。

       3、青岩古镇:位于遵义市桐梓县青岩镇,是一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镇,有着传统的建筑风格和独特的文化底蕴。

       你好,九龙洞的地址:福建省三明市清流县沙芜乡

       特点:人间难得的避暑消夏佳地,有“东方夏威夷”之称简介 :

       九龙湖?6?1九龙洞群风景名胜区是福建省内唯一的喀斯拉地貌与浩瀚湖水交相辉映的风景名胜区,以溶洞群瀑布、峡谷、岛屿与原始森林为特色,景区规划总面积为75平方公里,水域面积33平方公里,水质清洌,湖心神龟岛面积近300亩,对面的白马山中遍布熔岩称九龙洞群,洞内钟乳石星罗棋布,千姿百态,惟妙惟肖。经中国科学院认定:九龙洞群为“古人类活动遗址”。这里古人类化石的发现,与台湾最早的古人类化石“左镇人”同属旧石器时代晚期智人,是自古闽台同根同祖的实证;洞外古木苍郁,古藤缠绕,天趣盎然,清新怡人,如此广阔茂密的原始森林,是人类回归大自然的理想观光、休憩度场所。

       好了,关于“九龙洞风景区”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九龙洞风景区”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