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湾公园演唱会
作为一名AI机器人,我可以提供与石湾公园演唱会相关的各种信息和建议,包括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1.谁了解中国粤剧服装的变化和历史
2.佛山市的的人文特色是怎样的?
3.好词好句
4.一个可以大可以小的地方在哪里?
谁了解中国粤剧服装的变化和历史
粤剧
粤剧又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源自南戏,自嘉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最初演出的语言是中原音韵,又称为戏棚官话。到了清朝末期,文化人为了方便宣扬革命而把演唱语言改为粤语,使广州人更容易明白。粤剧名列于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
历史
元朝以前
粤剧的起源于中国民间齐言民歌的兴起,最早可上溯先秦的《诗经》,但这是中国全部板式变化体戏曲如京剧、粤剧,以及诗赞类戏曲如上海越剧、黄梅调的共同起源。
中国齐言体民歌,发展至中古时代,即魏、晋和唐代,达到空前的高峰,更形成了一代的文学体式——唐诗。这些讲求平仄,秩序井然的齐言体民歌,在唐代佛教寺庙的俗讲表演中,不但形成说故事的内容,也加入了节以木鱼的节拍特色。可是,由于长期处于社会低层,加上受外来音乐影响的宴乐〔或称燕乐〕,在唐代一直为统治阶层所欣赏,所以并没有很大的发展。而由宴乐发展出来的词乐,历经唐宋,更形成了律分宫调的戏曲。
元朝
到了元朝,杂剧成了最受欢迎的戏剧种类。当时称一幕戏为一折。以后只选演一幕戏便称为折子戏。粤剧有很多剧目是由元朝杂剧流传下来的,甚至某些粤剧的传统戏码是跟杂剧完全相同,例如《西厢记》(被称为元杂剧之冠)、《窦娥冤》、《踏雪寻梅》、《倩女离魂》、《赵氏孤儿》等。
明朝
明朝归有光所编写的《庄渠遗书》卷九记录了明代正德16年(1521年)钦差魏校的《谕民文》,内有“倡优隶卒之家,子弟不许妄送杜学。”“不许造唱*曲,搬演历代帝王,讪谤古今,违者拿问”等说话。这可以说是广东有关戏剧最早的文字记录。据《新会县志》记载,明成化初年,当地的“乡俗子弟多不守本业,事戏剧度日”。明代嘉靖40年(1561年)《广东通志》便有所记载:广州府“二月城市中多演戏为乐,谚云正灯二戏”,并有“搬戏难成器,弹弦不是贤”的俗语,所以“江浙戏子至,必自谓村野,辄谢绝之”。这证明当时已经盛行大戏。
到了明代,南戏的弋阳腔已在广东流行,昆班、徽班及江西、湖南戏班经常进入广东演出。根据《粤剧史》,广东出现一个女花旦,名叫张乔,南海人,是一名青衣(戏子)。原籍苏州的她出生于广东,因为她母亲是苏州昆腔戏子的缘故被记载为昆腔班女戏子。可见各地戏班中人开始在广东落地生根。[2]虽然广东人受了外来的薰陶而开始学习演戏,但是在成化年间,学戏仍未被保守人士所接受,石湾太原霍氏族谱曾有禁止良家子弟学戏的家箴。后来渐渐才出现组成本地人为主体的戏班,并过渡到本地人为全体的戏班。为区别两者,前者被称为“外江班”,后者被称为“本地班”。
粤剧不但吸收了弋阳腔的特色,并且与徽剧(安徽)、汉剧(湖北)、湘剧(湖南)、祁剧(湖南)、桂剧(广西)有血缘的关系。因为所演的剧目、唱腔、音乐、表演方式等等,与徽、汉、湘、祁、桂剧大致相同。例如:《晴雯补裘》和《独占花魁》这两出戏码,《铲椅》、《跳台》、《夜战马超》等南派武打剧,桂剧和粤剧完全相同。虽然说外江班接近徽班,本地班接近西班,但其实本地班建立的初期,主要区别在组班的人。本地班是由本地人组成,主要是指本地艺人组成的专业戏班。可是有时候也可以包括一些农民在进行季节性演出活动而临时组成的戏班。
“未有八和,先有琼花”在戏行中是无人不懂的。琼花会馆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根据《佛山忠义乡志》的记载:“镇内有会馆凡三十七,琼花会馆建筑瑰丽,为会馆之最。”。当时琼花会馆坐落于“优船聚于基头,酒肆盈于市畔”的大基铺(即佛山市红强街区)。当时会馆门口有四条大柱,还有个亭子。馆门口的牌匾是“会馆”两字,全馆的面积比当时的祖庙还大。全馆共分三进:第一进是钟鼓,继后有可拆可合的临时舞台;第二进是琼花宫大殿,大殿前是天阶;第三进是会所。华光诞时戏行中人汇聚琼花宫大殿祭祀华光帝。琼花会馆附近就是佛山大基尾河边的琼花水埠,方便坐红船的伶人上岸或到其他地方演出。据说伶人最初雇用紫洞艇作为戏船,后来加上帆哩,在船身绘画龙鳞菊花图案,船头髹成红色,因而称为红船。
清朝
广东本地戏班早期活动的中心在佛山。顺治十五年(1658年)在灵应祠祖庙前建华封戏台,台上演戏鼓桌什物俱全。康熙年间改名为万福台,是广东现存最华丽精巧、岭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古戏台,见证粤剧发展历史。戏台分前后两部份,前台以金漆木雕为布景,具有强烈的舞台效果。整个万福台还采用拱型结构,无论站何处,所能听到的音质基本相同。
雍正年间,广州更出现“土优”、“土班”。有文献记载:“广州府题扇桥,为梨园之薮,颇众,歌价倍于男优。……能昆腔苏白,与吴优相若。此外俱属广腔,一唱众和,蛮音杂陈。凡演一出,必闹锣鼓良久,再为登场。…… 榴月朔,署中演剧,为郁林土班,不广不昆,殊不耐听。探其曲本,止有白兔、西厢、十五贯,余俱不知是何故事也。”
乾隆年间,广东一带比较安定,商贸发达。佛山更是商帮荟萃,因此**要求而更加兴旺,吸引百多个外省戏班来广东演出。这些外江班主要来自江西、湖南、安徽、姑苏等地。他们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合作在广州创建“粤省外江梨园会馆”。而本地班在他们的集中地-佛山成立了“伶人报赛之所”的戏班同业组织——琼花会馆。另外粤西“下四府”(指高州、雷州、廉州、琼州四府)的演戏活动都很频繁,每年的关帝、天妃、冼夫人一类神诞,均有“演戏迎神”的习俗。
咸丰四年(1854年),粤剧艺人李文茂响应太平天国起义,在佛山经堂古寺率领梨园弟子,编成文虎、猛虎、飞虎三军。清政府为了消灭三军势力,残杀艺人,火烧琼花会馆,禁演粤剧15年之久。在禁演期间,本地班艺人逃亡省外海外,有些粤剧艺人为了生活,加入徽汉等剧的外江班,挂京、汉、徽、湘等皮黄戏班招牌演出,因而促成梆子与二黄的合流。咸丰十一年,李文茂、陈开先后败死,清政府禁令稍弛,本地班乘机再度兴起。同治九年(1870年),高要县绅士冯光纬等人曾经上禀请求准许演出夜戏,而知县亦表示同意,可见禁令松弛的情况。
同期大批华工被押骗往海外,随著出国华工的大量出现,广东戏曲逐渐传播海外。《美国华人史》记载粤剧为华人带来了赖以生存的民间文化。当年从旧金山请来的青年男演员(当时尚无女演员)经常来往于巴特和玛丽斯维尔等矿区,为当地华工演出传统的舞蹈和折子戏。拥有123名演员的鸿福堂剧团在美国大剧院首次登场,上演粤剧,大获成功,并在唐人街建立自己的剧场。另一方面,移居到越南、新加坡、印尼等地的大量华侨仍然保持了固有的习惯,侨民当中以广东人为多,他们爱好粤剧。因此越南西贡有粤人剧团。新加坡的戏剧,也是由广东人来演出。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印尼出版爪哇文译本《薛仁贵》、《杨忠保》、《狄青》、《贵夫人》,后来更有马来文译本的《乾隆君游江南》。
粤剧解禁后,本地班表演方式改变很多,声腔已经吸收了二黄,并能以梆子、二黄为主,兼用大腔演出。当时表演角色分为武生、正生、小生、小武、总生、公脚、正旦、花旦、净和丑十大行当。后来经邝新华、独脚英、林之等人努力,粤剧得以重生,并组成了粤剧仝人的新组织——八和会馆。当时建筑八和会馆的费用都是透过全行在每年闰月休业的时期举办义演,扣除工资后所筹集而成。另外,凡是入会会员都需要付出白银一两作为“份金”。终于在清朝光绪十八年(1889年)八和会馆在广州黄沙旧地海旁街落成。八和会馆共分八堂,作为粤剧艺人住宿之用:兆和堂、庆和堂、福和堂、新和堂、永和堂、德和堂、慎和堂、普和堂。不同的行当被安排居住不同的分堂。小生、正生及大花面具在兆和堂。二花面、六分住在庆和堂。花旦住在福和堂。丑角在新和堂。武生在永和堂。五军虎及武打家在德和堂。接戏卖戏的在慎和堂。棚面的音乐人员在普和堂。由于工作人员有很多,八和会馆更设有方便所(医疗室)、养老院、一别所(安排身后事情)、小学、何益公司(戏箱行)。八和会馆会员总多,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后期实行行长制度,各行行长都是全体人员推举出来。
虽然粤剧开始恢复演出,但是在剧目内容和表演艺术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反映现实生活的新剧目不断涌现,如《梁天来告状》、《王大儒供状》、《蛋家妹卖马蹄》等,并在戏棚官话中加插广州方言演唱。当时广州先后建成河南、广庆、海珠、乐善、南关等戏院,其后出现调制戏班演出的宝昌、宏顺、怡顺、太安等公司,全都活跃于广州、香港、澳门等地。文献记载“广州班为全省人士所注目,其名优工价,至于二三千金,声价甚高,然大概以擅演男女私情……为第一等脚色”。
清朝末年,中国的知识分子激发戏曲改良的浪潮席卷全国。光绪24年,中国日报副刊之旬报特辟鼓吹录一门,由杨肖欧、黄鲁逸几名记者撰作戏曲歌谣来讽刺时弊政治得失,引起广州香港等地的报刊注重戏曲歌谣。[光绪29年,一篇观戏记猛烈批评当时的戏曲曲本迂腐,不能激发国民之精神。不久,反映时弊的作品陆续出现,譬如:《新广东女儿传奇》、《黄萧养回头》及的《班定远平西域》等等。这些新编的剧本之中,有些是由富有舞台经验的艺人编撰。对粤剧影响深远的应该是同盟会所组成的“志士班”。辛亥革命前后十年间,在港澳广州等地曾出现了30多个这类的“志士班”,例如:采南歌班、优天社、振天声社、仁声剧社、民镜社、国魂警钟社等。最早使用广州方言来演唱粤剧的春柳社影响了其他的志士班,为了便于宣传革命思想,改用了广州方言来唱梆黄,演出了《周姑娘放脚》及《盲公问米》,使宣传效果超出预期。[为了加强反清反帝反封建的宣传,更编演了《文天祥殉国》、《戒洋烟》、《虐婢报》、《秋瑾》、《温生才刺孚奇》等戏。
民国初期
在辛亥革命前后,一些粤剧老倌包括金山炳、朱次伯等人开始对粤剧进行革新运动。原因是光绪三十年(1905年),广州继道光三十年(1850年)第一间戏曲戏园出现后,再次兴建戏院,并称之为“戏院”。戏院改变了粤曲的演唱方式,令到原来需要满足野台演唱,需克服风急声弱的情况改变过来,令到以平喉演唱成为可能,而戏院由于令到观众的流动情减低,不像过往戏班坐红船到不同地方演出,观众的消费习惯也随之改变,红伶需要争取观众。是次,初出茅庐的朱次伯,因为原担的小生小生聪,不愿演出尾戏,由他瓜代,他便以平喉白话演唱一出《宝玉哭灵》,大收旺台之效,令到演唱平喉白话成为风尚。
据广州粤剧研究者陆丰先生的研究,粤曲唱腔的舞台语言是在1921至1927年产生转变,又因为演唱平喉白,不但可以吸收广东的说唱音乐如南音、木鱼等,目今最早记载结合南音和梆黄曲的是1924年由陈小汉之父陈醒汉演唱的《芭蕉岛》之忆美。也因为演唱平喉白话,粤曲的调门也变为降B调。
白驹荣主要的贡献在于1917年和千里驹在国中兴班,把十字句二黄改为“八字句二黄”,令到粤曲出现一种新的曲式,并成功把广东白话引进粤剧及降调。因为从前粤剧全部都使用中州话演唱,后来是金山炳首先局部将白话带入粤剧,朱次伯与白驹荣努力将白话引进过程中也下了不小功夫。至于降调方面,戏棚做戏是要高调地大声唱戏,而与白驹荣同期的小生太子卓还是唱子喉,白驹荣已开始将声调降低唱平喉,唱腔自成一格。到了1920年左右,终于把戏棚官话全面改为广州话,由子喉(假音)演唱改为用平喉(本嗓)演唱。梆子和二黄一律唱低八度,使梆子、皮黄在风格上统一起来。
及后薛觉先率先引入新的化妆技巧及西乐乐器。在同一时期,省港班的崛起,薛觉先与马师曾的竞争进入白热化,促进了粤剧的改革和兴盛。例如:薛觉先与小提琴家尹自重合作设计“薛腔”。来自上海的吕文成将北方二胡的丝弦改成钢弦,创出了高胡,音色高亢明亮。名伶陈非侬邀请梁以忠担任其戏班的音乐领导。当时更出现了如卢有容、梁金堂等著名编剧家,先后为马师曾及薛觉先写作了不少名剧,手法也着重与当时流行的**与话剧非常接近。
其实据历史资料记载,1925年广州有40多班大型粤剧戏班,当中每一班的人数可以多达150多人。广州出现“海珠”、“乐善”、“太平”、“宝华”、“民乐”、“河南”等十所大戏剧场。同期,开始产生“薛马桂白廖”五大流派。当时大老倌的收入相当可观,在每圆可购米两担的时候,他们的年俸可以高达18000圆。因此很多人认为演粤剧可以名成利就,令人趋之若鹜 。据不完全的统计,这个时期活动于穗、港、澳的专业和艺人兼任的编剧家有100多人,新编剧目高达四五千个。可说是粤剧的黄金时代!
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当时香港立法局有法例禁止男女同班,所以历年来粤剧中只有全男班、全女班之分。及后罗之锦爵士在立法局中提议,说及男女既能同坐,为何不能同班。于是在1933年秋,香港总督贝璐取消男女合班禁令。虽然广州曾出现男女同班的“共和乐班”,演出仅十个月就被广州公安局禁止,但是广州也在1936年10月左右跟随香港解禁。陈非侬和马师曾因为接了越南及缅甸之约,离开了太平剧团。太平剧团的班主源杏翘适逢其会,在原本的班底下(马师曾、半日安、冯醒铮、冯侠魂、袁是我、谢醒侬、冯玉君)聘请谭兰卿、上海妹及麦颦卿三位女艺人为花旦,令观众耳目一新,盛极一时,其它各班亦纷纷聘用女花旦,于是男花旦渐遭淘汰,是粤剧历史大转变之一。
从此粤剧在香港非常流行。当时演出主要集中在利舞台、高升戏院、太平戏院及新光戏院等旧式戏院。差不多一个星期七日都有不同的剧目上演。当时粤剧不但流行于广东、广西、香港、澳门等地,由于很多中国人移民海外,以致东南亚、大洋洲、美洲的广东华侨聚居地区都有粤剧演出。东南亚一带更有些世代相传的粤剧艺人、固定的剧团、行会和演出场地。例如新加坡的“庆维新”及吉隆坡的“普长春”。除此之外,海外华侨对粤剧需求吸引了很多粤剧戏班到海外演出。可是,大型戏班的人数往往超过一百人,支出庞大,导致精简人手,开始出现大约50-70人所组成的小型粤剧剧团。这也促使了戏班“六柱制”的形成。
共和国建国初期
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不久,积极挖掘优秀剧码、继承粤剧传统,在艺术上也全面革新,而且培养了一批新艺人。1958年,广东粤剧院正式成立。1960年和1962年先后创立广东粤剧学校和广东粤剧学校湛江分校。在粤剧历史上,是第一次有了培养接班人的综合性专业学校。
同时期**开始蓬勃,粤剧吸引力大减。可是后来创作的粤剧**重新把粤剧带入**院,使粤剧重获昔日光辉。当时著名的粤剧**有“蟹美人”、“龙王三宫主”、“黄飞虎反五关”、“万里琵琶关外月”、“四郎探母”、“宝莲灯”、“双仙拜月亭”、“红娘”、“夜光杯”、“千面美人鱼”、“香罗冢”等等。
五十年代末,香港的粤剧形势不妙,当时红伶芳艳芬因为结婚而退下来,薛觉先、马师曾、红线女离开香港,连红透半边天的新马师曾都不大热衷于演出。幸好后来麦炳荣和凤凰女组织班霸“大龙凤剧团”,有谭兰卿加入,并由林家声担当小生,演出很多著名剧目《百战荣归迎彩凤》、《刁蛮元帅莽将军》、《彩凤荣华双拜相》、《凤阁恩仇未了情》等。不久,陈好逑与林家声另立新班“大龙凤剧团”。及后新的剧团纷纷迭起,包括羽佳的庆红佳剧团、何非凡的非凡响剧团、林家声的庆新声剧团。
文化大革命期间,粤剧备受摧残,很多曲谱几乎付之一炬,被抄家的艺人多不胜数,很多艺人纷纷逃亡到香港及澳门,而全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只有样板戏才可以演出。1976年后,粤剧才能够重生,伴奏在民乐基础上吸收了西洋乐器,尤其是爵士乐器,包括电吉他及萨克斯。剧本方面更有些是改编自话剧或**的优秀作品。例如:《关汉卿》、《牡丹亭》等。
在这个时期的新加坡却因为韩战的关系而树胶价格猛涨,导致收入增加,**事业也一片蓬勃,当地的粤剧亦因此受惠不少。这段期间,相继到新加坡登台的粤剧伶人有陈笑风、梁瑞冰、罗剑郎、新海泉、冯峰、陈惠瑜、许英秀等。1952年,薛觉先再组觉先旅行剧团二度来新加坡。五十年代末期,有很多香港粤剧艺人到新加坡演出。例如苏少棠、叶昆仑、关德兴、石燕子、秦小梨、余丽珍等。由于名气关系,门票价格骤增几倍。到了六十年代,新加坡各种新兴**事业如雨后春笋出现,**和电视很快成了主流。生活节奏变得急促,观众开始不愿看冗长的地方戏曲。一九六八年,新加坡的本地职业粤剧班已不能生存,许多职业粤剧团亦告解散。
现代
香港为了加强粤剧教育,香港八和会馆(Cantonese Artists Association of Hong Kong)属下[八和粤剧学院][The Cantonese Opera Academy of Hong Kong LTD]与[香港中文大学校外进修学院]在1996年合办[粤剧培训证书课程],1998年改为与[香港演艺学院]合办夜间粤剧培训证书课程。1999年,[香港演艺学院]在[粤剧培训证书课程〕的基础下,聘用全体夜间课程的教职员,举办两年全日制粤剧文凭课程,训练专业粤剧演员。为了提升学员的水准,更在2000年协办粤剧进阶课程。2004年,由于合作上的考虑,〔香港演艺学院〕主动解除和〔八和粤剧学院〕的合作关系,八和粤剧学院只有十二名学生及两名导师继续留在八和粤剧学院,搬到深水埗通州街公园壁球中心继续举办〔粤剧培训证书课程.由于学生大量流失,香港艺术发展局曽一度考虑终止八和粤剧学院的资助,但八和粤剧学院随即转型,不但在2004年开办锣鼓课程,在2005年亦开办粤曲伴奏课程及社区粤剧学院季度短期课程,学院学生迅速由十二人増至一百八十余人,并且开设少年儿童粤剧班.2006年亦准备开设粤剧编剧班.八和学院亦有专业班学生高军翔,高军涛在2006年正式接受康乐及文化署邀请,担任文武生,与粤剧名伶王超群,吕洪广,敖龙演出〔宝莲灯〕及〔双仙拜月亭〕.
近年来,香港艺术发展局拨款开办粤剧课程给儿童及青少年。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资助国际演艺评论家协会筹办“粤剧文化使节计划”来向社区推广粤剧。剑心粤剧团也举行《南国红豆育新苗》的儿童粤剧推广及教育计划。
现代粤剧开始受到外国人欢迎。创始人黄展华为首的粤剧海外名伶为了让外国人参与并且继续对外推广,以英语为表演语言的英语粤剧应运而生。同时新加坡的英语粤剧由黄仕英开创。
行内演员为了改良粤剧,开始考究戏服、道具及布景的式样及色彩是否配合故事的朝代。例如: 汉风粤剧研究院于2005年11月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剧院所演出的铜雀台。
由于香港社会重视粤剧发展,除了一些民间的戏曲研究中心外,香港各间大学也纷纷设立粤剧学术研究中心。例如:成立于2000年3月1日的香港中文大学戏曲资料中心及成立于1998年的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香港大学音乐系也有有关粤剧的课程。
[行当]
花旦常见造型
粤剧的行当原为末、生、旦、净、丑、外、小、夫、贴、杂10大行。后来被精简为六柱制,即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帮花旦、丑生、武生。这都是根据角色的年纪、性别、性格、外型等特征来分类的。“末”代表年老角色。“生”代表男性角色。“旦”代表女性角色。“净”就是性格刚躁的男性角色。“丑”就是滑稽角色。
[编辑] 化妆
早期流行浓脂厚粉,但是所用化妆品比较简单。小生不抹胭脂,最多是划黑少许眼眉毛,花旦只是涂上粉末。根据行内习惯,所有老倌都是自行照著镜子化妆。一般旧式化妆是先拉起脸部皮肤,用布条扎著头发,用白色颜料画了个底稿,确定线条对称公正,然后才正式填上其他鲜艳颜色。对于净角(例如:张郃)的化妆,行内称呼为“开面”。先用白色颜料描画底稿,在眼睛及口部附近涂上黑色,把眉毛画得长长并向上翘来表现威严,在其他的地方涂上红色,就完成整个“开面”过程。当然不同行当就有其独特的化妆方式。丑角常有一个大白点在脸的中央。其实化妆颜色以红、黑、白、蓝、黄为主。红色代表血性忠勇,黑色代表刚耿忠直,白色代表奸恶阴险,蓝色代表狂妄凶猛,**代表骠悍干链。
到了二十年代,薛觉先把京剧、话剧及**化妆法和传统化妆法结合。化妆转趋轻描淡扫,朴实自然。最常见的化妆就是“红白脸”,先把整个脸涂上白色粉底,然后围绕著眼睛及颧骨涂抹红色胭脂。有时候画了长长的眉毛,并使用鲜红色的口红。
戏服
粤剧早期服饰主要是模仿明代衣冠式样,并加以改良为戏服。清朝时期,京剧越来越受欢迎,交流逐渐增多,服装制度亦渐受京剧影响,而且当时新剧目加入朝廷官员角色,部分戏服也有清朝官服的式样。传统京剧服装可分为:蟒、靠、褶、帔、衣。而然传统粤剧服装可分为:蟒、靠、褶子、开氅、官衣、帔、衣。
材料方面以布质为主,后期增加了胶片或者铜托小镜点缀戏服。在50-60年代初珠片戏服大行其道。根据《广东戏剧史略》对服装的描述:“粤尚顾绣,大率金钱为贵,于是金碧辉煌,胜于京沪所制。自欧美胶片输入,光耀如镜,照眼生花。梨园名角,竞相采用,奇装异服,侈言摩登,斗丽争妍,渐流诡杂”。可见其疯魔程度如何如何。到了60年代末,绣花戏服开始受到欢迎,直到今日仍是戏行中的主流。
不同行当需要不同的戏服。例如:小生通常饰演文质彬彬的角色,有时候甩袖,所以长袖称呼为文袖。小武需要打斗,短袖才方便演员动作,所以短袖亦称呼为武袖。因此文武生(小武加小生)的戏服会出现文武袖。
头饰
粤剧发饰之特色主要是片子、头套、发髻、饰物,并有系统地上片子、戴头套及插头饰饰物。不同种类头套、发髻、发辫、发包也有自己的特色、用法、制作方式、配戴及保养用具。
基本所有花旦都需要头饰,其中片子石是花旦必用的。头饰种类繁多,用料各有不同。公主及贵妃配戴的头饰也有正凤和凤冠之分。上片子需要特殊的用具、基本手法及技巧,并利用片子改善面型及令片子牢固面部的技巧。
其实男角亦有头饰配戴的,但不多,如太子盔之类。红楼梦中贾宝玉及洛神中的曹子建所配戴的便是太子盔。根据《香江梨园:粤剧文武生罗家英》,太子盔又名“紫金冠”,为太子或年轻将领作用的。冠顶作云龙吞珠图纹,加上大红球缨,插上雉鸡尾的则是军中的主将。
[编辑] 唱做念打
唱是指唱功,配合不同的角色有各自不同演唱的方式,包括平喉及子喉。平喉是平常说话的声调。子喉是比平喉调子高了八度。大喉是使用粗犷声音。同时,粤剧也会吸收不同的地方的独特唱腔,例如来自福建的广东南音、木鱼、广东的本地民谣粤讴及板眼。
做是指做功,即表演。当中包括手势、台步、走位、关目、做手、身段、水袖、翎子功、水发、抽象表演和传统功架等等。
念是指念白,即念出台词。用说话交代情节、人物的思想感情。
打是指武打,例如:舞水袖、水发、玩扇子、武刀弄枪、耍棍挥棒,舞动旗帜等等。
唱腔
清朝初期外江班把戈阳腔及昆山腔传入广东。到了太平天国时期,本地班逐渐出现,但唱腔仍以梆子为主。后来随著昆曲衰落及受徽班影响,转为以西皮二黄为基础唱调。辛亥革命时期,志士班的改良从演唱语言入手,在将官话变为广州方言,又称为新腔。抗战时期,不断有著名老倌冒起,各自钻研粤剧并发展自己的唱腔。例如:薛觉先的“薛腔”。马师曾的“马腔”。红线女的“女腔”。新马师曾的“新马腔”。
身段
演员透过象征性的姿态及动作,交代剧中人物的性格和感情、时空的改变及剧情的发展。
基本身段包括:站相、台步、七星步、指掌、云掌、亮相、跑圆台、开门、拉山、上马及背供。小生的台步是丁字步,要表现气宇轩昂。花旦的台步是撇步,要表现轻盈。为了作犹豫不决、考虑如何应对等心理状态或搜索物件、觅路等情节时,演员便会运用“水波浪”程序来表达。
不同行当有自己独特的基本功。穿上“大靠”的武生必要懂得“跳大架”。跳大架是由一连串的身段动作组成,包括演员上场、拉山、挂单脚、亮相、七星步、水波浪步、撮步、小跳、踢腿、踢甲、车身、洗面、顺风旗、走圆台等一连串的动作。
表演程序
“自报家门” 戏曲中主要人物出场时的自我介绍。它由“引子”、“定场诗”、“坐场白”组成。
“引子” 是剧中主角第一次上场时,半念半唱一些韵文结构的词句,这叫念“引子”。它简单地自叙心情、处境、身份、经历、性格,抒发志趣、抱负、情绪。
“定场诗” 当角色念完“引子”以后要念的四句诗,为定场诗。内容大半是介绍剧中的特定情景和人物的思想感情。
“坐场白” 主要角色念完"引子"、"定场白"以后所念的一段独白。内容是介绍人物的姓名、籍贯、身世、经历、心理等。
“跑龙套” "龙套"是指戏曲中扮演士兵、夫役、宫女等随从人员,因穿特殊形式的龙套衣而得名。“跑龙套”就是扮演这些角色的意思。
说白
说白可以分为独白及对白,又可以分为押韵及不押韵。押韵的包括诗白、口古、白榄及韵白。不押韵的有口白、锣鼓白及浪里白。
音乐
粤曲的唱腔音乐主要分板腔类、曲牌类和诗赞类三种。其实这都和戏曲及粤剧的发展相关。诗赞类一般又称为说唱类。
广东本地的戏曲音乐,应以说唱类的南音、木鱼、龙舟、板眼、粤讴等为主,因为这是根据广东话的语言特色组成,在语分平仄、句分上下的基础上,广东说唱类的唱腔,曲词句格必须分为两组上下句式,因为广东话分阴阳平,这和北方语系的阴阳平不同,语音上有很大的差异。
粤曲唱腔音乐的基本特色是板腔类,即梆子和二黄,俗称“梆黄”
佛山市的的人文特色是怎样的?
佛山原名季华乡,“肇迹于晋,得名于唐”,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据考证,佛山的人类历史起源于现禅城区澜石街道区域,距今约4500-5500年前,百越先民沿西江、北江而来在这里繁衍生息,以渔耕和制陶开创原始文明。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因在城内塔坡岗上挖掘出三尊佛像,认为此地是佛家之地,遂立石榜改季华乡为“佛山”,又称“禅城”。
唐宋年间,佛山的手工业、商业和文化已十分繁荣。明清时,更是发展成商贾云集、工商业发达的岭南重镇,与湖北的汉口镇、江西的景德镇、河南的朱仙镇并称全国“四大名镇”,与北京、汉口、苏州并称天下“四大聚”,陶瓷、纺织、铸造、医药四大行业鼎盛南国。清末,佛山得风气之先,成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之一,先后诞生了中国第一家新式缫丝厂和第一家火柴厂,并建立了“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竹嘴厂”。
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独具魅力的岭南传统文化。佛山素有陶艺之乡、粤剧之乡、武术之乡、广纱中心、岭南成药之乡、南方铸造中心、民间艺术之乡等美誉。
佛山是“南国陶都”,制陶艺术源远流长,有700多年历史,自古有“石湾瓦,甲天下”的美誉。建于明代正德年间的南风古灶,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柴烧龙窑,薪火相传至今400多年,被誉为“陶瓷活化石”。2005年,佛山荣获“中国陶瓷名都”称号。
佛山是“南国红豆”粤剧的发源地。诞生了粤剧艺人的代称——“红船子弟”和粤剧最早的戏行组织——琼花会馆。民间自发组织的粤剧演唱“私伙局”是佛山文化的一大特色,至今长盛不衰。每年一度举办的琼花粤剧艺术节,使佛山呈现“红船泊晚沙,万人看琼花”的盛况。
佛山是“岭南成药之乡”。古方正药的历史有400余年,其产品种类齐全,大约分为膏、丹、丸、散、茶、油、酒等七大类,是工匠、居家、旅行必备的中成药,涌现出了“黄祥华”如意油、“冯了性”药酒、“源吉林”甘和茶等一批老字号名药。
佛山的铸造业始于2000多年前。宋代时佛山所铸鼎、锅、钟、塔等闻名全国。到明代佛山的铸造技术已达相当高的水平,成为南中国冶炼中心。鸦片战争期间,佛山所铸大炮为抗击外来入侵发挥了重要作用。
佛山是珠江三角洲民间艺术的摇篮,孕育并保留了秋色、醒狮、舞龙、龙舟说唱、龙舟竞渡等大量体现岭南文化精髓的民间艺术及民俗事象;秋色、剪纸、木刻年画、陶塑、灰塑、砖雕等手工传统技艺精湛,独树一帜。2005年底,佛山参与申报的狮舞、粤剧、龙舟说唱、佛山木版年画、广东剪纸、石湾陶塑技艺等6个项目,进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名单。
佛山自古人文荟萃,才俊辈出。唐宋以来广东出过九个状元,佛山占其五。明清时为“气标两广的人文之邦”。近代以来,孕育了维新运动领袖康有为,政治活动家张荫桓、戴鸿慈、谭平山、何香凝、罗登贤、邓培,民族实业家陈启沅、简照南、简玉阶,科学家詹天佑、邹伯奇,文学家吴趼人,粤剧名伶薛觉先、马师曾,武术名家梁赞、黄飞鸿、李小龙,名医李广海,能工巧匠黄炳、陈渭岩、刘传,第一位华人牧师梁发等杰出人物。
近年来,佛山围绕建设文化名城目标,推动传统历史文化与现代都市文化相互融合,塑造开放、兼容和创新的佛山文化形象,全力打造“文化名城”品牌。成功承办亚洲文化部长论坛暨第七届亚洲艺术节、第六届中国金鸡百花**节,举办广东国际音乐夏令营等在国内外有着重大影响的文艺活动。各类文化设施建设均处于全省、全国先进水平,多层次配套发展的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广东粤剧艺术大剧院和广东粤剧博物馆落户佛山,中国美术家协会国际艺术交流中心落户顺德。佛山市民间艺术研究社、佛山市孔雀廊影音电器有限公司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禅城区石湾镇街道被评为“中国魅力名镇”,三水区大旗头村、顺德区碧江社区被评为“全国历史文化名村”。
佛山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是著名的旅游胜地。佛山祖庙、西樵山、南风古灶、清晖园、皂幕山、南国桃园、陈村花卉世界、三水荷花世界被评为“佛山新八景”。其中,佛山祖庙融古代陶瓷、木雕、铸造、建筑艺术于一体,被誉为“东方艺术之宫”;西樵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南粤名山数二樵”之美誉;顺德清晖园与佛山梁园是清代广东四大名园;高明皂幕山是佛山最高峰;陈村花卉世界是中国南方最大的花卉生产交易基地和花卉文化主题公园;三水荷花世界是目前世界上规模大、品种资源丰富的荷花生态专类园。还有东华里、康有为故居、宝林寺、芦苞祖庙、黄飞鸿纪念馆、李小龙纪念馆可让游客领略独特的岭南文化。目前,佛山以历史文化、南国武术、商务会展、产业观光、休闲度假、购物美食、美化家居等为主题的特色旅游方兴未艾。
佛山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是珠三角“美食之乡”。佛山是粤菜发源地之一,素有“食在广东,师出佛山”的美誉。一直以来,佛山以其民间食谱丰富、茶楼食肆林立、烹饪技艺精良而蜚声海内外。2004年,顺德被中国烹饪协会命名为“中国厨师之乡”。为弘扬佛山美食文化,每年“十一”期间举办的“佛山美食欢乐节”,已成为集美食、旅游、文化艺术为一体的盛大旅游节庆活动。
好词好句
佛山市禅城区境内通用粤方言。南海区境内除和顺镇(已并入里水镇)、松岗镇(已并入狮山镇)个别村的极少数人操客家方言外,主要使用粤方言。
三水区境内绝大部分地区讲广州方言,大塘镇六和片多数村落讲客家方言,南山镇也是客家人聚居点,约占全区总人口的3%。这些客家大部分是清代从嘉应州等地迁来六和镇。
高明区境内主要使用粤方言,少数使用客家方言。
顺德区境内通用粤方言。
佛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是广府文化的核心地带,岭南文化气息浓郁。同时,佛山也是中国粤剧的发源地,著名的武术之城、民间艺术之城、陶瓷之都、美食之乡。
佛山是中国古代四大名镇之一,以手工业发达而著称海内外。技艺精湛的民间艺术历史悠久,源于唐宋,盛于明清,具有浓郁地方特色。
佛山民间艺术,各具特色,通过剪、刻、扑、塑、扎、铸、绘、粘等工艺技法,制作出剪纸、扎作、彩灯、秋色(又称“秋景”、“秋宵”、“出秋色”、“出秋景”等)、陶艺、灰塑(包括纸扑、雕塑、雕刻、粘砌、铸塑等)、木版年画、书画等数十种艺术品。 佛山剪纸是中国著名的民间传统艺术,源于宋代,盛于明清时期。至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佛山剪纸原以剪为主,后改用刀刻,在中国剪纸艺术中独树一帜。其作品入选多届全国美术展览和全国工艺美术展览并多次获奖,还经常选送国外展出。佛山秋色可分为秋色工艺品和表演艺术两大类。又因佛山民间习惯把一出戏称为一套戏,故石湾居民把化装表演戏剧称为“地套”。
佛山木版年画源远流长。据《广东文物》描述:“前门刻有神荼郁垒,高与檐齐”,证明在汉代时的广州、佛山一带已流行贴门神的习俗。佛-山木版年画生产以清乾隆、嘉庆至抗日战争前为盛,属于地方民俗的一种民间工艺美术品。
佛山是“南国陶都”、“中国陶瓷名都”,制陶工艺源远流长,有700多年历史,自古有“石湾瓦,甲天下”的美誉。建于明代正德年间的南风古灶,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柴烧龙窑,薪火相传至今500多年,被誉为“陶瓷活化石”。
佛山是“岭南成药之乡”。古方正药的历史有400余年,涌现出了“黄祥华”如意油、“冯了性”药酒、“源吉林”甘和茶等一批老字号名药。
佛山的铸造业始于2000多年前。宋代时佛山所铸鼎、锅、钟、塔等闻名全国。到明代佛山的铸造技术已达相当高的水平,成为南中国冶炼中心。鸦片战争期间,佛山所铸大炮为抗击外来入侵发挥了重要作用。
佛山是珠江三角洲的“美食之乡”,粤菜发源地之一。这里土地肥沃,水网交错,物华天竞,“海陆空”物产颇丰。无论天上飞、地上走、土里钻、水中游的动物,还是那青葱滴翠的各种果蔬,在厨艺大师们的精心烹调之下,都能变成美味佳肴。
佛山有许多小吃,如佛山扎蹄、佛山公芝麻饼、大良野鸡卷、大良磞砂、大良姜汁撞奶、炸牛奶、双皮奶、小凤饼,南海鱼生、大福饼、九江煎堆、三水狗仔鸭、水晶饺、甘笋蒸饼、西樵大饼、佛山九层糕、石湾鱼脯、佛山柱侯酱、蚕蛹、 白糖棉花糕、应记云吞面、金源酒家甘笋蒸饼 、汾宁白糖棉花糕、大可以状元及第粥、盲公饼、高明濑粉等许多小吃。
佛山人根据不同的地方的特产与口味,创制了许多风格各异的美食菜点。佛山的柱侯食品,顺德的“凤城(大良)炒卖”,声名远播。佛山的许多小吃,如佛山盲公饼、大良蹦砂、扎蹄,大良野鸡卷、炸牛奶、蹦沙、南海鱼生、大福饼、九江煎堆等皆名闻遐迩。
年宵花市:“行花街”是珠江三角洲人民群众相沿已久的民间习俗。花市于春节前三日举行,除夕晚是花市的高潮,人山人海,水泄不通,游人买到鲜花,寓示大吉大利、大展宏图。
狮王争霸:狮王争霸是广东省"一城一特"春节文化活动之一,在佛山,无醒狮不春节。春节期间佛山各地均能看到醒狮表演,部分镇街还会组织举办大规模的“狮王争霸赛”。醒狮现在很多地方均可看到,不过醒狮可以成为佛山春节特色活动,那就是因为醒狮在佛山有着不一样的历史文化,其醒狮文化氛围及技术也是全国仅有的。佛山醒狮属于南狮技艺,融佛山功夫于一体,所以说看佛山舞狮,也可以看到佛山功夫身影了,喜欢功夫和醒狮的你就不要错过了。
行通济:每年的正月十六,佛山人都有一个风俗习惯“行通济”。却说佛山城南今南蒲公园附近以前有一条河通济河,河上有一条桥叫“通济桥”。佛山人认为“行通济,冇弊矣”(佛山方言,意即行通济无忧愁)。河现没了,桥还在,每年正月十五,政府组织人们都到这里走过桥,烧香、抛生菜和转风车,人流络绎不绝,非常热闹。
赛龙舟:每年的端午节期间,佛山各地有民间举办的龙舟赛,各乡各村派出阵容鼎盛的龙舟队参与竞渡。漂亮醒目的龙舟在水乡的河网上力争上游,两岸站满观众,锣鼓声、呐喊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佛山秋色 :秋色又名“秋宵”、“秋景”,是佛山独有的大型民间文化**活动。 过去秋色多在秋收时节的晚上举行,表现形式上分为灯色、车色、马色、 地色、水色、飘色、景色七大类。明永乐年间发展起来,各种精美的工艺品,通过游行 的形式来展出,并表演舞龙、舞狮、十番、锣鼓柜等助兴,让群众观赏评议。
佛山是“狮艺之乡”,是南狮的发源地,是首个“中国龙狮龙舟运动名城”,禅城区是“中国龙狮运动之乡”,南海区西樵镇是中国惟一“中国龙狮名镇”。
佛山是“南国红豆”粤剧的发源地。诞生了粤剧艺人的代称——“红船子弟”和粤剧最早的戏行组织——琼花会馆。民间自发组织的粤剧演唱“私伙局”是佛山文化的一大特色,至今长盛不衰。每年一度举办的琼花粤剧艺术节,使佛山呈现“红船泊晚纱,万人看琼花”的盛况。
一个可以大可以小的地方在哪里?
1、风儿清唱著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2、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的跳舞。
3、船头飞溅起的浪花,吟唱著欢乐的歌儿。
4、秋天到了,树上金红的果子露出了笑脸,她在向着我们点头微笑。
5、海棠果摇动着它那圆圆的小脸,冲着你点头微笑。
6、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7、一个个红石榴就像一个个小姑娘可爱的笑脸,躲在树枝间。
8、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
9、巨浪伸出双臂把我猛地托起。
10、收音机天天说个不停,令邻居十分讨厌!!!!!!
11、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蟋们在这里弹琴。
12、春尚浅,几处山顶上的梅花却挣扎着吐出红苞来。
13、微风柔和地吹, 柔和地爱抚我的面孔。
14、荷塘里的荷花都羞涩地打着朵。
15、落叶随着风高低起舞。
16、我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让柔和的晚风轻抚着鬓角,吹去一切郁闷和烦恼。
17、阳春三月,沉睡了一冬的银梨树被蒙蒙细雨淋醒。
18、它脱下破旧的外衣,又开始新的生活;它贪婪地吮吸着春天那清新、甜润的露珠儿,慢慢地长出逗人喜爱的嫩枝绿叶。
19、仲夏夜,清风徐徐吹来,明月追赶晚霞,早早爬过山头,挂在中天,那月光似乎带着一股清凉,驱赶着酷日留下的余热。
20、晚霞,早早爬过山头,挂在中天,那月光似乎带着一股清凉,驱赶着酷日留下的余热。
20、蜘蛛把苍蝇拖来拖去,等苍蝇累得筋疲力尽,蜘蛛才高高兴兴地享用了这顿美餐。
21、当悲伤的水流入稳重的山,水这可怜儿的悲伤也勾起了山的悲伤,于是他们的心一起碎了;水把头埋入地下,山却把心的碎片一块块收好。于是就有了
迷乱复杂的溶洞,就有了千姿百态的石笋,就有了洞口突突的泉水。
22. 家就像根,永远是树叶的家;家就像红布条,永远系着游子的心,家就像大衣一件,不会提高温度,但却给予人们连火炉都不能替代的温暖.
23. 人生如一次长长的旅行,旅行中有坦途也有弯路,你得以平静的心态面队每一天,挑战自我,执着向前,一如既往地朝着目的地走下去。当你到达终点站顾却来径时,才发现人生的旅途有喜有忧,有笑有泪,甚至得少失多,而这一切已构成了你生命旅程的全部。
24. 梦像一片雪花 在空中飘舞 想抓住他,他已经融化了
25. 大海是如此的变换末测,平静却又很凶猛,温柔的但又很激烈,像光滑的穿衣镜,像肆虐的猛兽,像母亲的抚慰,像父亲的鞭打。
26. 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
27. 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28. 山坡上,大路边,村子口,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
29.秋天又迈着沉稳的脚步款款地向我们走来。悄无声息地走开。
30.秋便以翩跹之姿踏碎了夏天的流言。
31.秋天是美丽的,在曼妙的韵律中舞着她的裙摆。
32.花儿在风中笑弯了腰.
33.夜空中的小星星眨着眼睛,似乎对你微笑.
34.向日葵不断地面向太阳公公做运动.
35.春天像刚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36.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春天就像出生的婴儿,娇小可爱;
37.春天就像活泼的儿童,憧憬渴望;
38.春天就像健壮的青年,充满朝气;
39.春天就像健康的老人,另人回味。
40.鸣蝉在树叶里长吟
41.风是调皮的,一会把那朵悠闲的云赶得满天跑,还不断变化她的面具,一会儿卷起地上的落叶,让她们打着旋舞蹈。
42.水是野的,索溪像是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缠绕着山奔跑,一会儿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去了
43.小树摆动着枝叶,向我们点头笑
44.一排排柳树倒映在水中,欣赏着自己的容貌。
45.月亮一露面,满天的星星惊散了。
46.真理它却不会弯腰
47.蜡炬成灰泪始干
48.宁静的夜晚,只有那天上的星星在窃窃私语
49.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50.蝴蝶初翻帘绣,万玉女、齐回舞袖。
比喻:
1.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
2.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3.爱护书籍吧,它是知识的源泉。
4.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与气质,使人高尚。
5.读一本好书等于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6.选书应和交友一样谨慎。因为你的习性受书籍的影响不亚于朋友。
7.书是智慧的钥匙.
8.政治家说:"书是时代的生命."
9.经济家说:"书是致富的信息."
10.文学家说:"书是人类的营养品."
11.学生们说:"书是不开口的老师."
12.迷惘者说:"书是心中的启明星."
13.探索者说:"书是通向彼岸的船."
14.奋斗者说:"书是人生的向导."
15.急于求知者说:"书是饥饿时的美餐."
16.书就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17.书——这是一代对另一代精神上的遗训,这是行将就木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青年人的中选,这是行将去休息的站岗人对走来接替他的岗位的站岗人的命令。
18.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19.这几天的天气真是太冷,寒风吹在脸上好像刀割一样.
20.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动不动扒在火堆里。
21.那个人骨瘦如柴 .
22. 这个人壮硕如牛.
23.在图书馆扒着睡觉的时候流口水,就象晚年石钟乳一样
24.钱钟书围城里说:打呼噜象放长线的风筝。
25.西湖象一块碧玉,一面镜子。
26.棉花象雪架一样。
27.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在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28.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29.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像高大的山神,像神秘的古堡,像沮丧的巨人,像一条连绵不断的地毯。
30.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像一道亮丽的彩虹,像仙女飘舞的裙带,像一座七彩小桥,像一朵朵耀眼,绚丽的云.
31.我的心像刀绞一般,泪水迷糊了我的眼睛。
32.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
33.人潮卷来卷去,地坝变成了露天舞台。
34.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 暗喻)
35.炕沿上坐着的那个鬼子军官,两眼红红的,像刚吃过死人的野狗。”
36.他打破了一块玻璃,吓得像妖怪一样逃跑了.
37.春天到了,大地变成了一片绿毯。
38. 一艘银灰色的气垫船,像一匹纯种烈马,在金波粼粼的海面上飞掠而过。
39.她的文章写得很好。结构就像人体内的神经结和神经网的关系那样严密。
40.小弟弟的脸胖乎乎、红扑扑的,看上去真像一个可爱的大苹果,我真想去咬上一口。
41.远远望去,泰山峰上的松树连成一片,浓浓的,看上去就像人的颧骨上横着的一道剑眉。
42.食堂开饭时,全校同学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挤成一团。
43.敌机逃窜了,我们的飞机紧紧追在后面,像豺狗追小白兔一样,一前一后。
44.像鹅毛,像芦花,像棉絮的大雪降落下来。
45.火红的枫叶像火花一样纷纷地飘落下来。
46.运动员像离弦的箭一般向终点跑去。
47.北极星橡盏指路灯一样挂在天空。
48.梦像一条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想捉他,他已经跑了。
49.梦像一片雪花 ,在空中飘舞,想抓住他,他已经融化了.
50.我像风筝一样, 不能远走高飞 ,痛苦无奈像秋千一般, 荡了出去又回来
1、 比喻句:
1. 树像一朵绿色的云,从大地上升起。
2. 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
3. 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4. 山坡上,大路边,村子口,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
5. 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只见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6. 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
7. 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飘浮在碧水之上。
8. 明净的湖水晃动着绿岛和白云的倒影,仿佛仙境一般。
9. 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无数的银蛇在游动。
10.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11.港湾里闪耀的灯光,像五颜六色的焰火溅落人间。
12.马路上一串串明亮的车灯,如同闪光的长河奔流不息。
13.金黄的向日葵,碧绿的白杨树,紫红的喇叭花,还有数不尽的鲜花嫩草,都像俊俏的小姑娘戴上了美丽的珠宝,显得更加生机勃勃。
14.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
15.石头就是书。你们看,这石头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16.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
像水晶那么透明的小露珠。
像珍珠那么圆润的小露珠。
17.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18.在藏语中,拉萨是圣地的意思,那么,这湛蓝的天就是圣地的窗帘了。
19.一到夜晚,整个香港就成了灯的海洋。
20.香港,真是一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
拟人句:
1.当悲伤的水流入稳重的山,水这可怜儿的悲伤也勾起了山的悲伤,于是他们的心一齐碎了;水把头埋入地下,山却把心的碎片一块块收好。于是就有了迷乱复杂的溶洞,就有了千姿百态的石笋,就有了洞口突突的泉水.
山。好似让众人拥戴的伟人,仁厚是他的本色,静立,献出了唐古拉山的皑皑白雪,献出了黄山的温泉、云海、迎客松;山,相信沉默是金,他无语、无怨、无悔、无去、无从。然而冥冥之中,却永不停息地为世人演绎着动人的神话,最美的风景。
2.山和水并行着,让灵魂在岁月的风沙中磨练、轮回、遭遇。"你为何要一直流动呢?"山问,"难道万顷良田不值得你孕育?难道万千挫折不值得你面对?难道万种痛苦不值得你化解?"'水没有回答,只是依然把痛苦放大,卷起千层浪,淹没村庄,狰狞得张扬。
3.成片的大豆摇动着豆荚,发出了哗啦啦的笑声;挺拔的高粱扬起黑红黑红的脸庞,像是在乐呵呵地演唱。
4.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
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的叶子向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
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
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虽然下自山脚,上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在松影下开着各种小花,招来各色小蝴蝶——它们很亲切地落在客人身上。
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哈再这里!!!!!!!!!!!!!!
澳门是一个适宜徒步游览的城市。地方虽小,却充满了万花筒般的诱惑,因此难免会有意无意地脱离既定的游览路线,然而,重回游览路线并不是件难事。
徒步游览的最佳出发点是澳门中心的广场议事亭前地,旅游局其中一个旅游谘询处就座落在这里。旅游局提供有关澳门旅游的小册子,这些小册子详细介绍了徒步游览路线途中可观看的景点。
新马路(40分钟)
城市的心脏
这条马路的正式名称是亚美打利庇卢大马路,但澳门市民称它为新马路,是市区的主要街道,连接南湾大马路和内港。新马路长不足一英里,但处处可见土生葡人的生活痕迹。新马路的起始处,两边由碎石仔铺设成图案的路面上摆放着鲜花盆栽和竖立着古色古香的街灯。左边是新建的中国银行分行┅┅,右边是大西洋银行(大西洋银行建於1902年,是葡萄牙的海外银行,重建时保留了原建筑物的正面并在其内建起了一幢摩天大楼)┅┅毗连银行的是一幢中国沿海地区典型的商住两用楼房(黄褐色 体,粉饰浮雕,围有深色铁栏杆的阳台),其底层是商铺、银行和贸易行,上面是住宅┅┅紧接着的是一通往大堂(主教座堂)的石阶梯。马路另一边,正对石阶梯的一条陡峭的路是龙嵩正街┅┅龙嵩正街左边是中央广场,里面有些名牌服饰店,右边是永大古玩店┅┅接着往前,右边是邮政总局(内设集邮专柜,出售澳门邮票)┅┅每隔一段时间从邮政总局的钟楼内会传出不同的悦耳钟声┅┅现在已经到达主要的广场 议事亭前地,广场地面全部用葡式碎石仔铺成,组成波浪形的图案,广场中央有一喷泉,喷泉内有一地球状的物体┅┅穿过马路可见到一座庄严的、具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这里是民政总署大楼(大楼内有一个画廊、庭园和图书馆)┅┅回到广场,可观赏属巴洛克建筑风格的仁慈堂正面(仁慈堂建於1568年,是中国境内最古老的欧洲慈善机构),可在旅游局索取有关澳门旅游的资料,可逛一下周围的商店和叁观圣母玫瑰堂(由多明我会的修道士於1590年兴建,经过重修,焕然一新,教堂内的塔楼上是圣物宝库)┅┅如果想喝点儿饮料,可在广场的露天咖啡座或者在板樟堂街的葡国餐厅内享用┅┅继续沿新马路前行,道路两旁分布着药房、珠宝金行(这里可买到称心如意、价格公道的24K金首饰)、银行、传统的中国当铺(设计得像堡垒!)和时装店┅┅右边是中央酒店,房租很便宜,(1928年开张,曾是澳门的中心)和营地大街(通往果栏街和白鸽巢公园)┅┅如果继续往前行,马路的左边可看到一些旧建筑物的正面┅┅穿过马路,转入炉石塘巷┅┅前面是佛笑楼(1903年开张,是澳门最古老的酒楼,以烧乳鸽着称)┅┅从佛笑楼左转进入福隆新街(昔日着名的烟花之地,现已恢复百年前的外观,建筑的正面和百叶窗均为红色)┅┅这一带总是熙熙攘攘,来购物的、吃饭的、闲逛的人川流不息┅┅从福隆新街可前往内港┅┅沿途有很多店铺,出售咸鱼、澳门特色糕点以及明炉烧烤的牛肉乾和猪肉乾(脯)┅┅回到新马路,在马路的右手边有一些古董店,附近还有一些出售廉价名牌服饰的时装店。
新马路的夜晚
与白天一样,夜晚的新马路也异常热闹,许多商业活动仍在继续,商店还开着门,晚上餐厅的生意甚至比白天还红火┅┅去新马路之前,可先到南湾大马路的南湾湖边逛一圈┅┅右边是庄严的政府办公大楼┅┅最漂亮的一幢灯火辉煌(建於1849年,以前是澳督府,现在是特区政府总部)┅┅左边是南湾人工湖,湖中的音乐喷泉每天晚上都有精彩表演┅┅现在回到新马路,新马路和议事亭前地灯火通明,议事亭前地的人熙来攘往,有来购物的,有来消闲的┅┅沿新马路继续前行,转入福隆新街区,夜晚的福隆新街充满活力,热闹非凡:大小餐馆坐满了食客,不停地传出喧闹声;街边厨房里飘溢出阵阵的香味儿;玩麻雀的声音和从开着的窗户里传出的音乐;在街上悠闲散步的人络绎不绝┅┅这一路有很多大大小小的餐馆,如果饿了的话,可随意走进任何一家餐馆。
松山与望德堂(60分钟)
重温昔日情怀
这条游览路线始於澳门半岛的最高点 东望洋山。山上有东望洋炮台和灯塔(炮台建於1637年;灯塔建於1865年,是中国沿海地区第一座灯塔,至今仍然使用)┅┅还有圣母雪地殿教堂,教堂属巴洛克建筑风格(修复时,在教堂内的 壁和天花板上发现了壁画)┅┅在这里可饱览城市风光和附近的海景┅┅旅游谘询处和一间小咖啡室设在以前的岗哨里┅┅离开炮台,沿右边松山马路下山。这条环山公路是步行径,沿途有一些康体设施,是人们锻炼、遛鸟和谈情说爱的好去处┅┅道路尽头有松山缆车(由早上七时至傍晚六时运营,全程只需一分多钟)┅┅可以从这儿乘坐缆车或沿石阶拾级而下,便到达二龙喉公园(昔日是一所宅第,1928年工厂爆炸,被夷为平地。公园内有鸟类饲养场、小动物园、植物园和喷泉)┅┅离开公园,穿过士多鸟拜斯大马路┅┅往前走过两个街区,在右手边就能看到国父纪念馆(於1930年由孙中山先生的家人兴建,每天上午十时至下午五时对外开放,星期二休馆┅┅有关详情请叁阅孙中山先生的足迹)┅┅从纪念馆往前走一点儿,向右转入罗利老马路,过两个街区后便是卢廉若花园的入口(卢廉若花园由本地富商卢九於十九世纪末兴建,具有苏州古典园林特色┅┅园内景致迷人,许多市民喜欢在这里打太极拳、跳舞,人们还喜欢在这里拍照。园内的「春草堂」有时举办音乐会┅┅公园从早到晚向公众开放)┅┅从公园出来,转左向前走几步便是繁忙的荷兰园大马路,然后向右走可见到一排建於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建筑物。经过修复,如今是中央图书馆、历史档案馆、塔石卫生中心等政府部门的所在地┅┅在疯堂斜巷内可见到许多经过修复、粉饰一新的具欧陆风情的建筑(这里曾经被认为是高尚地区,高雅的宅第和装饰华丽的阳台)┅┅回到荷兰园大马路,向前走是水坑尾街,这里有一些时装店和文化广场(文化广场是本澳一家比较大型的书店)┅┅从这儿向右拐进入白马行街┅┅街右边是一幢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曾经是医院,现为葡萄牙驻澳门总领事馆┅┅向前走是板樟堂街,然后是议事亭前地。
孙中山先生的足迹
孙中山先生, 1911年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生於澳门以北数十公里的翠亨村。1892年从香港皇仁书院(Queen's College)医学院毕业后,迁居澳门并在澳门镜湖医院行医,这是他的第一份工作┅┅他在议事亭前地14号租了一套房(这个建筑现已不存在)┅┅直到后来他有钱在文第士巷买下房子,因为他家的人口愈来愈多(原配夫人、一个儿子和两个女儿)┅┅他在Echo Macaense报章/杂志上发表文章,提倡改革,帮助中国农民,为劳苦大众创办学校,Echo Macaense报章/杂志的编辑费尔南迪斯(Chico Fernandes)是孙中山先生的拥护者之一┅┅另一位拥护者是卢九(中国主要的慈善家和商人,兴建了卢廉若花园以及创建了镜湖医院)┅┅卢九说服医院借给孙中山先生两千银元,使其能在草堆街开办一所中西药局(药局现已不存在,当时是孙中山先生和自由党人的聚会地方)┅┅孙中山先生也是卢廉若花园的常客┅┅1894年卢九获悉满清政府的买办们正策划推翻孙中山先生,孙中山先生被迫离开,先去了广东,在那里成立了中国革命复兴同盟┅┅后来又离开广东来到澳门,在澳门小住了几天后就坐船去了美国的檀香山┅┅后来孙中山先生再也没有回过澳门,但是他的家人却留在澳门居住┅┅1928年,一个库爆炸,摧毁了他们的寓所,他的家人决定在原址修建国父纪念馆┅┅纪念馆是一幢富有回教色彩的建筑物,馆内珍藏着孙中山先生的书籍、信函、照片、讲述其生平的报刊以及其他物品,还有一些捐赠的纪念品。另外,馆侧的花园里,矗立着一尊孙中山先生的铜像。纪念馆每天上午十时至下午五时对外开放,星期二休馆。
西望洋山(90分钟)
葡萄牙与中国相汇之处
位於澳门半岛南湾和内港之间的这一带(西望洋山),有很多景点值得一看,所以建议在游览过程中要安排进餐的时间。另外请注意:最好不要星期二进行这条游览路线,因为海事博物馆星期二休馆。
从议事亭前地出发,沿民政总署侧的苏雅利医士街上行┅┅左转沿东方斜巷上行至岗顶前地,岗顶前地路面用葡式碎石仔铺设,组成波浪形的图案,前地上竖立的绿色街灯,古色古香┅┅岗顶前地左边是圣奥斯定教堂(由奥斯定教士於1586年兴建,教堂内供奉着耶稣受难圣像,每年苦难耶稣圣像从圣奥斯定教堂出发,沿城中设立的苦路巡游)┅┅岗顶前地右边是明爱老人中心、何东图书馆和圣若瑟修院┅┅正前方是岗顶剧院(中国最古老的欧式剧院,1858年开放,至今仍用作演出场地)┅┅经剧院旁的斜巷向下到龙嵩正街┅┅向右一直前行至风顺堂街┅┅别忘了叁观圣老楞佐堂(教堂内的祭坛古雅端庄,屋顶是中国式的金字瓦面)┅┅如果喜欢看教堂的话,可以沿圣老楞佐堂右边至风顺堂上街,这里有圣若瑟修道院小堂(由耶稣会会士修建,教堂的平面布局是拉丁十字形,上方是穹顶,教堂内有一圣物盒,里面摆放着圣方济各·沙勿略的臂骨,圣方济各·沙勿略死於澳门南面的上川岛)┅┅回到龙嵩正街,沿狭窄的卑第巷一直向下至南湾大马路┅┅左边是一座富南欧建筑风格的楼宇 --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总部┅┅转右,沿南湾大马路向前行,马路的另一边是新填海区,那里有人工湖、澳门旅游塔和音乐喷泉┅┅经过数个餐厅之后,可见到一座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建筑,现在是利玛窦学校,还可见到一个市政儿童公园,在园内孩子们可蹬着小车学习驾驶┅┅转右,沿灰炉斜巷上行,经过葡萄牙驻澳门总领事官邸(前峰景酒店)和濠 酒店(在这里可以休息一会儿和喝点儿饮料)┅┅现在沿竹室正街上行,转左拐入西望洋斜巷,就到了主教府和西望洋圣堂(教堂对外开放,这里还是眺望澳门和离岛景色的绝好了望台┅┅另外,这里的纪念品商店也值得逛一逛)┅┅沿鲍公马路下行┅┅经过圣珊泽宫(前澳督官邸,该府第与前澳督府都是由本地建筑师托马斯·德·阿基若建造的)┅┅来到民国大马路┅┅转右,沿旧海堤一直向前走,左边可看到矗立在人工岛上的融和门(中葡友谊纪念碑)┅┅拐弯处是圣地牙哥酒店(十七世纪的炮台,后在此建造葡式酒店。酒店内摆设着当年的家具,酒店还有一个室外茶座,可在这里餐饮,也可欣赏周围的风景)┅┅继续沿妈阁上街往前走,经过船坞,来到妈阁庙(建於明朝,由建在岩石上的四个殿组成,供奉渔民的守护神——娘妈。澳门的葡文名字源於该位女神)┅┅穿过妈阁庙前地,前地的地面用葡式碎石仔铺成,来到一号码头(这里可能是当年第一批福建人和葡萄牙人登陆的地方),澳门海事博物馆座落於此(博物馆的造型似一艘船,收藏了大量珍贵的文物,见证了澳门地区与大海之间的关系┅┅馆外的展品包括一艘传统的商船和一艘双桅帆船。在这里还可以乘坐传统中式帆船畅游内港及南湾一带。博物馆每日上午十时至下午五时半对外开放,星期二休馆)┅┅现在肯定饥肠辘辘了,河边新街周围有一些澳门最好的葡国餐厅(分葡式和澳门式),可随意进入一家,品尝一下着名的美味佳肴┅┅饱餐一顿之后,可乘坐巴士或的士回市中心或酒店或码头。
钱纳利的足迹
凡熟悉钱纳利绘画作品的人都能认出澳门旧城的很多街道┅┅我们建议的是一条漫长的旅游路线,但是,如果时间短暂,可以有选择地叁观游览。游览从基督教坟场开始(钱纳利的墓碑是设计最精致的其中一个;马礼逊也安葬在这里,钱纳利於1838年将马礼逊的墓碑画入他的画作中)┅┅钱纳利的绘画艺术在英国和印度取得成功后,於1825年抵达澳门┅┅之后他一直在这里从事他的艺术创作,成为中国沿海地区最着名的画家,1852年於澳门逝世┅┅在钱纳利那个年代,英属东印度公司总裁官邸( Casa Garden )成为英国商人在澳门的聚会点,一直至他们迁往香港。当时的“公园”,即现在的白鸽巢公园,是一处非常热闹的地方。白鸽巢公园与其附近的大炮台和圣保禄教堂,经常成为钱纳利画笔下的景物。钱纳利有关圣保禄教堂的素描是现存少有的表现教堂被大火烧毁之前景象的画作┅┅继续向议事亭前地行走,这一带的历史性建筑物,如圣母玫瑰堂、仁慈堂,经常成为钱纳利的素描和水彩画中(街头玩耍的儿童、街头的理发师、街市的小贩和动物(猪))的背景┅┅从议事亭前地出发,沿龙嵩正街一直前行到“岗顶”(在钱纳利那个年代这样称呼),当时这里的有钱人可以居高临下地远眺海旁人家┅┅钱纳利在鹅眉街租了房子(现在这幢楼已不存在,由於画家住在此,附近的一条街叫钱纳利街)┅┅这附近一带的圣老楞佐堂和圣若瑟修道院小堂等经常出现在他的素描和水彩画中┅┅如要欣赏钱纳利最有名的画作,我们一定要去南湾,尽管得有丰富的想像力才能勾画出当年南湾这一带的旖旎风光┅┅从南湾一直向前可到妈阁庙,妈阁庙一带变化不大。当然,妈阁庙前的水面上已经不见了当年的漂亮的舢舨踪影。
大三巴牌坊和白鸽巢公园(60-75分钟)
文物古迹荟萃
从议事亭前地可以看到矗立在圣母玫瑰堂后上方的大炮台城墙(如果还没有叁观过该教堂以及圣物宝库,那一定要去叁观一下)┅┅教堂右边是板樟堂街┅┅左转进入卖草地街┅┅沿大三巴街(街两旁有一些卖古式家具、瓷器和纪念品的店铺)┅┅向前走到庄观的石台阶,石台阶上就是大三巴牌坊(原为圣保禄教堂,由耶稣会会士於1602年兴建。1835年的一场大火几乎烧毁了整个教堂,只剩下一面石 ,即现在的大三巴牌坊。牌坊上的雕塑诉说着有关天主教在亚洲传教的故事)┅┅在欣赏完牌坊上的雕塑后,可进到牌坊后叁观已修复好的地下墓穴,墓穴里安放着殉教徒的遗骨,还可以叁观天主教艺术博物馆┅┅穿过马路是大炮台,澳门博物馆就建在这里(馆内陈列的展品介绍了在数个世纪中,东、西文化在澳门交汇并和谐共存的多种面貌等┅┅每天上午十时至下午六时对外开放,星期二休馆)┅┅从大三巴的石台阶下,转右沿花王堂街前行,这条街主要卖古董和古董复制品,这里有龙袍、清朝家具、瓷器、古钱币、漆器、画卷,应有尽有┅┅花王堂街的尽头是圣安多尼堂和白鸽巢前地┅┅穿过旧基督教坟场(在此长眠的有商人、传教士、水手和一些於十九世纪在澳门生活的居民,如着名画家钱纳利)┅┅旧基督教坟场旁边是东方基金会的会址(曾是英属东印度公司总裁的官邸,内有一个小的博物馆和画廊)┅┅紧接着是白鸽巢公园(也称贾梅士公园,因葡萄牙最伟大的诗人贾梅士曾在此居住过一段时间),公园内的一个岩洞中安放着这位诗人的半身塑像。园内古木叁天,遍植花草,有凉亭、刻着棋盘的石桌椅等,市民常在这里下棋和进行社交活动┅┅游览路线到此结束,可在这儿乘坐的士或巴士回议事亭前地,或者从这儿去果栏街┅┅离开白鸽巢前地,沿花王堂巷左转进入快艇头街,走一会儿就到果栏街。果栏街的起始处有一小三角地,路面铺着葡式碎石仔,这附近有很多商店出售古董、中式手工艺品、有关毛泽东的纪念品、鸦片烟枪等┅┅果栏街到此分为两条街,在这两条街上可以看到手工艺人在敞开的店铺里制作中式家具、玉石饰物、祭祀用品、木桶、鸟笼(鸟笼中摆放着一个小的瓷器,给鸟饮水用)、风筝等用品┅┅这附近还有很多小街道可以逛一逛,然后可去营地大街,从营地大街可到新马路(亚美打利庇卢大马路)。
外港新填海区(30分钟)
富时代气息的澳门新区
近年来,澳门的面积几乎增加了一倍,在新填海地建起了新区┅┅外港就是其中的一个新区。以前,渡轮和水上飞机就停泊在这里┅┅
这条路线从文华东方酒店开始。经酒店的健身中心到一花园,花园内有一些小湖和石雕,沿海边的马路前行┅┅前面是澳门文化中心(建筑物顶上有一翼巨大的飞檐)┅┅文化中心的主体建筑(剧院大楼)内有大小两个剧院和一个展览场地,综合剧院是举办大型音乐会和表演戏剧的场地┅┅毗连的建筑是澳门艺术博物馆(定期展厅展出中国书画、印章、石湾陶瓷、二十世纪的艺术和历史绘画等,另外还有专题展览。上午十时至下午七时对外开放,星期一休馆)┅┅接着是孙逸仙博士大马路,走过近海边的透明爵士空间(爵士乐玻璃屋)后便是观音像(观音像位於人工岛上,青铜观音像由葡萄牙女雕塑家设计,在中国铸造。
观音莲花宝座是一所佛教文化中心,展出中国各个宗教及智慧的精髓)┅┅对着观音像有一条宽阔的林荫大道,这里是宋玉生公园(公园内有儿童游乐场和休憩区)┅┅穿过公园后是友谊大马路,往左转是艺园(园内设置了富抽象感的现代雕塑)┅┅过了友谊大马路是何贤公园┅┅从公园的右边出去是高美士街,沿高美士街往前走到旅游活动中心(毗连的是综艺馆)┅┅在旅游活动中心内可叁观大赛车博物馆(馆内展出车坛名将的战车,有三级方程式赛车、摩托车、赛车手们用过的物品、小型**院和赛车模拟器)和葡萄酒博物馆(展出葡萄牙的葡萄酒、各式古老的酿酒器皿和用具以及葡萄种植的历史。这两个博物馆每天上午十时至下午六时对外开放)┅┅如果准备吃午饭,可在附近找一家餐馆或者乘巴士或的士去市中心用膳。
外港新填海区的夜晚
外港新填海区已成为澳门夜生活的中心,这里的餐厅和酒吧全日营业┅┅你可以按照上述路线游览,或者你要去文化中心或透明爵士空间(爵士乐玻璃屋)或综艺馆看节目,可选择部分路线游览。这里有很多餐厅和酒吧,可以在看节目前或者看完节目后在这儿用膳和喝杯饮料┅┅如果想试一试运气,可去文华东方酒店**场┅┅夜晚在这儿漫步以及欣赏灯光下的观音像和艺园里的雕塑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氹仔市区(40分钟)
跨越古今之旅
乘车至氹仔市区终点站┅┅广场上可看到一座小的天后庙┅┅另一边有一幢绿白相间富南欧建筑风格的楼宇,这里是民政总署在氹仔的办公大楼┅┅从这儿往前走几米是高利雅施利华街,然后转左到福隆巷,接着是买卖街。这是众多狭窄街道的其中一条,街上排列着中国沿海地区传统的商住两用楼房,房子的灰 上有装饰图案和木质百叶窗,底层用作商店、餐厅和家庭式的小店铺┅┅穿过德行前地和米也马嘉礼前地到达官也街,也称食街,因为在这条街和邻近的街上有很多餐厅,提供不同风味的美食,如葡国式、澳门式、印度式、意大利式、各式中国菜甚至非洲菜┅┅穿过高利雅施利华街,沿右边兵房斜巷狭窄的碎石仔斜坡路往上走,以前山上是军事要塞┅┅左转进入嘉路士米耶马路┅┅经过邮局和学校抵达嘉模圣母堂(教堂建於1885年,是一座新古典主义、以黄白粉饰的建筑)┅┅教堂前是风景优美的花园,园内有喷泉和由葡萄藤架遮掩的庇荫处┅┅沿教堂旁的一条蜿 小路直下至海边马路(以前这里是个海湾,曾是中国和印度商船停泊的港口,也是商人和水手经常出入之地)┅┅这里有五幢建於二十世纪初的小楼,马路中间有一排古老的榕树以及其它的花草┅┅第一幢为「土生之家」,即旧的住宅式博物馆(里面摆设着十九世纪初至二十世纪中的中西式的家具,展现了一个传统的澳门土生葡人家庭的生活环境)┅┅第二幢为「海岛之家」(展品以、图表和模型为主,介绍氹仔和路环百年来的变迁)┅┅第三幢为「葡国地区之家」(陈列了葡国大陆和周边群岛十个主要地区的民族服饰,还展示每个民族的手工艺品、文献、等)┅┅第四幢为多用途展览厅,可举行展览会和其它文化活动┅┅最后一幢为迎宾馆┅┅对面有一露天剧场,供小型音乐会表演之用┅┅请注意这里的博物馆星期一休馆┅┅现在一定饥肠辘辘了,请沿路往回走到嘉模斜巷,左转进入施督宪正街┅┅街对面有一家已关闭的炮竹厂,当年炮竹业在氹仔可谓盛极一时┅┅前面就是食街了,在这里可尽情品尝各种美食!
氹仔的夜晚
氹仔的夜生活丰富多彩┅┅食街上的许多餐厅生意火爆,热闹非凡。岛上的主要酒店内设有**场、夜总会、各式各样的酒吧和餐厅┅┅氹仔也是一处为爱好运动人士而设的地方┅┅澳门设备先进,平时和周末都有夜间赛事┅┅观看赛事,不需要提前订座,只要到门口花十元澳门币即可┅┅而且很容易安排晚上的时间,可以在赛前或赛后安排喝饮料和吃晚饭┅┅另一个运动场所是近的澳门运动场┅┅这里有足球场和田径运动场等,经常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或流行歌曲演唱会┅┅具体详情请查询旅游谘询处或下榻的酒店。
路环市区(30分钟)
再现中国沿海风貌
乘坐任何一辆去路环或者黑沙方向的巴士都能抵达路环市区┅┅这条旅游线路从恩尼斯总统前地开始,前地中央有一个公园,公园内有一尊丘比特铜像┅┅从这儿向右转入水鸭街┅┅往前是船人街┅┅沿船人街往前是三圣宫(门口由黑金色的铜狮子把守┅┅宫内天花板上的绿色木椽子和浅棕色的琉璃瓦值得一看)┅┅三圣宫前面有几家中药店、一个用树根雕刻成的祭坛和一些卖咸鱼的店铺(据说这里卖的咸鱼是本地最好的)┅┅还有一些建在水上的铁皮屋┅┅从路环码头(在修建路氹连贯公路和澳氹大挢之前,从澳门半岛来的渡轮在这里靠岸)┅┅回到庙宇,庙宇右边有路通往十月初五马路┅┅马路右边有一条河,河对面是广东珠海经济特区的横琴岛,一个充满经济活力的地方,那里有水产养殖场和蔬菜生产基地,横琴岛通过莲花大挢与路环连接┅┅河边种着榕树和棕榈树┅┅沿马路往前走,左边有圣方济各前地、路环图书馆、一些私人住宅和一所小学┅┅马路尽头是谭公庙(供奉渔民崇拜的道教神仙,屋顶用琉璃瓦砌成,庙内有一艘用鲸鱼骨雕刻成的船,船上面雕有水手像, 上有一幅画着老虎的壁画)┅┅接着向左转,走到第一个路口向左转入船铺街┅┅沿着路边的一排榕树向前走,走到右边出现台阶的地方,这里通向天后庙前地┅┅往上走一点可以叁观天后庙(供奉大海女神 阿妈)┅┅从这里出来往回走到民国马路┅┅前面有一个公共运动场┅┅穿过大庙巷可看到另一个规模更小的天后庙(以月形门和门上有金色门钉着名)┅┅接着向右转,沿着一条富中国沿海地区传统特色的街道漫步,这里有一些小商铺,出售五金、食品和服饰用品┅┅这里还充满着澳门特有的情调:白色的 体、蓝白相间的磁砖、旧式的街灯,街灯柱上挂着球状形的花篮┅┅往前走便到了路环市区的最重要的广场,广场地面用葡式碎石仔铺成,两旁有富南欧特色的拱廊┅┅这里有圣方济各教堂(建於1928年,曾安放过圣方济各传教士的臂骨和一些日本、韩国以及印度的殉教基督徒遗骨)┅┅尽管教堂内的遗骨已迁移至日本和澳门的博物馆,这座有着乳白色前壁的小教堂仍吸引大批信徒和游客前往叁观┅┅对着教堂的是一个纪念碑,纪念路环居民在1910年战胜海盗,主碑为方尖形,四周围有炮管和┅┅广场两旁拱形的柱廊内各有一家餐厅,是一处品尝美食的理想之地┅┅离开广场,沿客商街可浏览一些卖古玩的商店┅┅在乘车返回澳门半岛之前,请穿过恩尼斯总统前地,去安德鲁饼店买一些葡式蛋挞品尝一下。
路环其他游览景点
除市区之外,路环还有很多旅游景点┅┅乘车在石排湾郊野公园下车(也叫路环公园,星期一不对外开放),园内有天然步行径,可以叁观小鸟天堂、儿童动物园和土地暨自然博物馆(展出澳门的生态情况和中草药标本)┅┅或者还可以乘车,经过路环市区,去竹湾海滩(这里海滩非常漂亮,沙粒细滑,有游泳池、游艇俱乐部,可以冲浪,还有竹湾酒店以及极好的葡国和意大利餐厅)或者从竹湾海滩再往前去黑沙海滩(海滩的沙呈黑色,海水乾净)。
好了,关于“石湾公园演唱会”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石湾公园演唱会”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